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圆桌论坛:儿童听力损失及干预
作者:  更新时间:2019/7/22 16:39:59

2019BIAC 听力行业通讯

2019年6月9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北京听力协会主办的“2019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圆满结束。本届大会邀请了来自泰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台湾等海内外共56位专家学者参与主题分享,共有39个学术演讲和2场圆桌讨论,20余位特邀嘉宾和代表参会交流。现将学术演讲与讨论的精彩内容整理并分享,希望能推动行业专业发展。


6月9日下午,第二场圆桌论坛围绕“儿童听力损失及干预” 话题,并以儿童的听力筛查与评估、补偿和重建、助听效果的评估、儿童康复效果的评估以及儿童术后康复等五个部分进行分享和展开讨论。


由北京听力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喜斌教授担任主持,其余6位儿童听力学专家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应用基础部主任陈雪清教授,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黄丽辉教授,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门诊部韩睿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听力学主任技师孔颖老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玉和主任以及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王丽燕研究员。


儿童的听力筛查与评估


黄丽辉教授

儿童听力筛查以及基因筛查方面的专家黄丽辉教授首先提出对于儿童听力筛查“早”的重要性,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与儿童的康复息息相关。在“早”的要求下正确的诊断,需要有规范化的流程与制度,例如听力实验室正常值标准、儿童听力诊断接诊流程、儿童听力干预转诊流程、儿童疑难病例会诊制度等规范。在分享中黄丽辉教授特别提到综合病史、主客观的各个评估结果的必要性,以及基因筛查与听力筛查结合的重要性,基因筛查不通过有可能预示着迟发性的听力损失的风险。


左起,刘玉和主任/陈雪清教授/韩睿主任/黄丽辉教授

在随后的发言中,韩睿主任表示发现听力问题之后,听力师需要与父母沟通共同面对,除了简单的听力筛查外,还需要做全面的听力学评估,例如需要有病因学检查、病史了解、影像学检查,基因筛查等确定病因。


韩主任特别提到辨别诊断是否存在孤独症、大脑发育迟缓等其他发育障碍,确诊是听力问题之后才能开始着手干预。


此外,儿童的行为测听也十分重要,在不同年龄段使用的不同方法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十分可靠的,应该在各医院、听力中心大力发展。


刘玉和主任

刘玉和主任在发言中表示,儿童的评估比成人的难做,其主观的配合能力相对较弱。在整个评估中各个检查需要相互印证,要关注整合、关注特点、关注听力损失的程度、听力损失的性质,以及听力损失定位等方面。对于儿童,听力的变动可能相较于成人要明显,所以长时间的跟踪很重要。刘主任也提到了在影像学方面儿童适用年龄范围的问题。


黄丽辉教授说,在病因明确的情况下可以不做影像检查,但是对于病因不清楚的,在家长充分了解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儿童在3个月想配戴助听器但是病因不明,需要排除蜗神经发育不良的情况,一般会安排做核磁共振(MRI),但是在其他情况下都会等到半年左右再做,并且优先选择核磁共振(MRI),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再选择CT。


黄治物教授

黄治物教授提到听力报告的完整性非常重要,结果报告要附有原始听力图。随后郭莹教授分享了在英国的各个中心检测需要附上原始的参数以及波形图,这对于各个中心的转诊非常重要。在儿童听力筛查以及复筛都没有通过的情况下,会转诊到内科医生对儿童做巨细胞病毒筛查,巨细胞病毒可能会引起听力损失,或者迟发性听力损失从而提到巨细胞病毒的筛查的必要性。


补偿和重建

对于小龄儿童助听器的验配,韩睿教授表示第一步要准确的听力阈值,6月以下的儿童得到的预估值是最小反应域,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这个阈值越准确,所以对于小龄儿童的助听器验配一开始是以尝试性的方式,而不是精准值,需要结合其他的信息再做预估判断,例如问卷收集儿童日常对声音的反映。


第二步是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并且强调儿童要使用性能、质量上都较好的助听器。


第三步是验证效果,强调结合真耳验配的重要性。


第四步是对康复效果的验证,这个需要与家长紧密联系以对儿童阶段性康复做出评估。


刘玉和主任在谈到听力补偿与重建上提到,在助听器的补偿不足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听觉通路出现的问题,确定需要做中枢方面的干预还是耳蜗方面的干预。在此特别介绍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适应症的选择:


在部分重度及绝大部分的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儿童在助听器助听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并且明确是耳蜗的问题时可考虑植入人工耳蜗,根据指南是测听结果高于80dB HL;

植入年龄通常为12个月到6岁,越小效果越好,但是考虑麻醉风险不建议小于6个月的儿童植入,这个听力师需要与家长的沟通;

无手术禁忌症;

监护人、植入者对人工耳蜗有正确的认识和期望。

再而提出了尽管技术以及设备的不断发展,但是人工耳蜗还是达不到对听障儿童的全覆盖,而且提出了人工耳蜗以及助听器双模式补偿可能是未来对听障儿童趋向的一个观点。

助听效果的评估

关于人工耳蜗的调机和效果评估,孔颖老师提到了人工耳蜗是电信号传递信息,这与助听器的声信号传输不同。对于小龄儿童并且是语前聋耳蜗术后的儿童,刚开机时要关注孩子是否能听到声,是否喜欢这个声音,这个声音是否适合舒服,术后适应时间越长效果会更好。


医生以及听力师要对家长解释并且引导其对人工耳蜗术后孩子的听觉效果有个正确的期待。此外介绍了目前人工耳蜗与助听器双模式调机的难点在于如何达到人工耳蜗的声信号与助听器的电信号传递的平衡,现阶段信号到达大脑皮层再转化成认知的匹配平衡是各机构与研究中心的研究的难点,但是目前有人工耳蜗公司能通过调整参数以及对声音前置放大的匹配,并且通过听力师的专业调试使达到响度平衡。


对于双模式的使用,各位专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王丽燕教授提出有一些研究发现双模式的应用可能会不如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考虑会影响儿童言语发育。


赵航博士

赵航博士提出,双模式的效果与儿童的适应时间和耳蜗术前的助听经验相关,而且在有背景声的情况下双模式能呈现出优势。


孙喜斌教授提到“有比没有好”的观点,有听力补偿总比没有要好,所以双模式的应用要继续研究。


儿童康复效果的评估


陈雪清教授

陈雪清教授对三岁以内儿童听力测试、问卷评估、言语测试的方法做了简单介绍,重点强调了在听力评估中需要注意两点:


助听听阈阈值不是越小越好,放大需要有标准,防止对儿童听力的进一步损伤;

听力损失特别重的儿童,助听器补偿有局限性,所以有必要让这样的儿童家长了解到人工耳蜗的流程。


对于问卷的使用,陈雪清教授详细介绍了听觉能力分级(CAP)问卷,这是一项简单而且能够便于在基层医院及中心使用的问卷。在最新的分级上共有9级,比老版本增加了两级,以满足交流评估的需要,学龄前阶段都可以使用。


听觉能力分级(CAP)问卷的各个分级评分方式:


-0分:对环境声或说话声没有注意——即使佩戴耳模的合适助听设备,孩子也不能自发注意周围的环境声。或从未被观察到注意周围环境声。

-1分:可注意环境声——孩子可对大约50% 的周围环境声(在家、学校、门诊或室外)做出自发反应。这种反应不能表明孩子识别到声音,只能说明察觉到了声音。

-2分:可对言语声做出反应——在正常谈话声音强度、与孩子保持1-2英尺距离的条件下,孩子可执行简单的命令,例如可按照指令在小柱上滚球。

-3分:可鉴别环境声——孩子可鉴别区分日常生活中50%的环境声(如门铃、电话、父母的声音、交通工具声等)。观察者要确定孩子是通过听觉检测周围环境的。

-4分:无需借助唇读可分辨语言声——在正常谈话声音强度下, 真人给声,孩子可不借助唇读辨别林氏五音中任何两两的组合(/ss/、/sh/、/ee/、/oo/、/aa/)。

-5分:无需借助唇读可理解常用短语——孩子可以识别限定内容的日常短语。可以为封闭式语句或者简单开放式问句。

-6分:无需借助唇读可理解交谈内容——在安静的环境中,孩子可以不借助唇读与熟悉者(如:老师或者父母)进行简单的即兴交流。孩子能够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反应而无交流中断。

-7分:可以和认识的人打电话——孩子可保持与熟悉者的简单即兴通话,能够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反应而无交流中断。

-8分:在有回声或者干扰噪声的房间(如教室或者餐厅)里可与一组人员交谈——在有混响或背景噪声的干扰环境下,孩子无需借助交流助手,父母或者其他成员的帮助,即可不间断或少量经过重复理解多至6人的小组交流。孩子可通过唇读判断谁在说话。

-9分:在不知话题时随时可以和陌生人打电话——孩子与陌生人就陌生话题通话交谈时,即可不间断或少量经过重复理解即兴谈话内容。


陈雪清教授在有关言语测听的介绍中着重讲述了林氏六音,提到了普通话版林氏六音中F1比美语版林氏六音更宽,这提示在国内助听器验配上也需要关注。林氏六音是一个快速简便测试儿童言语测听的方式。


有关林氏六音的使用问题,孔颖老师强调两点:


对于听力师,林氏六音可以给对最初接触的听障儿童听力的判断以及对家长的陈述、听力检测的结果做相互印证;

可教给儿童的家长,用作日常听力效果监测,以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助听问题。


刘玉和主任提到,在层级评估都做到位的情况下,孩子的言语发育如果不理想,则要考虑评估孩子的认知能力,考虑智力因素。


针对听力损失儿童的康复

王丽燕研究员指出综合评估以及听能管理很重要。在综合评估中除了儿童的听力评估外还需要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心理等做评估。在听能管理方面,听力师需要与家长合作,让家长对孩子的日常听力做管理,例如检查助听设备电池是否有电,用林氏六音每天测试儿童的听力情况等。


孔颖老师

孔颖老师提倡要提高对儿童心理因素的关注,提出听障儿童的听力、言语、心理的全方位康复。心理健康包括情感、意志、社会性、认知、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是在儿童时期。


有研究表明,听障儿童更难适应外界环境,喜欢内省,情绪体验强烈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不善交际,社会幼稚水平低,青少年听障者焦虑、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问题。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心理需要和发展规律方面相似,听力师或言语康复师需要关注家长教育。


孔颖老师特别提到家长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心理行为。焦虑、急躁、不愿意倾听、喜欢责备孩子的家长,其孩子也会胆怯、小心翼翼、表情麻木、不善于和人接触、情绪变化明显;而心态平和、语气温和,善于倾听,经常鼓励孩子的家长,其孩子表现活泼、开朗、主动愿意和人去接触,喜欢笑。


所以,关注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育,以期达到全面康复,尽早回归主流社会,让听障儿童也成为能听会说、阳光自信的社会人。


总结


最后,孙喜斌教授对儿童听力损失及干预圆桌讨论做了简要总结。


筛查要及时,评估要准确,验配要专业;

量化的评估很重要,金标准是纯测听和行为测听;

问卷验证,言语测试评估效果很必要;

补偿重建要合理,效果要明确;

听能管理很重要;

家长在儿童康复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听力师与家长的合作非常必要。



产品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产品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